意得辑SCI论文编辑_Editage

9 年

手机商铺

商家活跃:
产品热度:

意得辑SCI论文编辑_Editage

入驻年限:9 年

  • 联系人:

    市场部Wendy

  • 所在地区:

    上海 浦东新区

  • 业务范围:

    论文服务

  • 经营模式:

    生产厂商

在线沟通

公司新闻/正文

同一实验室,为啥有人发文章很顺,有人四五年都没有一篇?

人阅读 发布时间:2023-01-06 17:53

可能各位在学术界的小伙伴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种情况,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个课题组的师兄弟,有的四年能发十几篇sci论文,有的连一篇简单的中文期刊论文都发不出来?

哪怕是院士组里,也有短短几个月就能挑大梁的“种子选手”、“科研新星”,也有四年下来毕业都困难的“混子选手”、“划水大王”。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同一个组内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01. 导师的重视和资源投入程度
(影响指数:☆☆☆☆☆)
导师对于一个方向的重视,决定了他愿不愿意投入他有限的资源(例如项目经费、个人精力、人脉关系)到一个学生身上来。只要导师愿意把资源投入到你身上来,你的研究会开展的十分顺利且容易出成果;相反,哪怕你能力再强,投入精力再多,你的研究也很有可能进展困难,难出成果。

导师因素的重要性想必也不用我多说,只要是在科研界待过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全组成果、导师资源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从而逆天改命的八卦故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不论学校好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02. 研究方向的不同
(影响指数:☆☆☆☆)
即便是同一个组里面,大家做的方向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人负责试验,有人负责模拟仿真,有人负责理论计算,一般来说试验会比仿真和理论简单很多,周期也相对较短,出论文速度更快。一个组里面往往是负责做试验的方向出论文更多,这是由不同方向的研究难度所决定的。

关于这一点,大家其实可以去搜wob上相关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数量最多的论文都是和试验、仿真相关的,而纯理论的论文在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算稀少。

但相对的,这两派的学者其实属于相互看不上的程度。做理论的觉得专攻试验、仿真的学者做的东西没有意义,过于简单,只不过就是差不多的idea一次次重复;而另一派学者则觉得做理论的学者对应用没什么贡献,把精力都浪费在了琢磨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上。


03. 个人努力和投入的不同
(影响指数:☆☆☆)
每个人读博读硕的目的不同。有人对科研很感兴趣,并打算以后长期留在学术界,所以他能够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来,成果自然更多一些。另外有些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混学位,达到毕业标准便万事大吉,自然没有动力更进一步。投入程度的不同,很大程度影响了最终的成果。

小编就曾经接触过一位特别拼的大神,一天24小时恨不得睡在实验室,周末很少休息,每次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博士四年下来发了十几篇论文,拿了两次国奖,给老板拿了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老板在招他之前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副教授,没什么特别多的成果,等四年之后他毕业的时候,他老板已经晋升了一级教授,可谓是凭他一己之力carry了老板。

这位大神也不负众望,虽然是国内的博士,但是也在一轮博后之后找到了qs前50学校的国外高校教职,不可谓不励志!


04. 单打独斗or团队作战
(影响指数:☆☆☆)
即便是在同一个团队里面,不同的方向之间也会存在可能有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小团体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把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结合起来,例如擅长写论文的学生负责写论文,擅长建模的学生专门负责建模,擅长分析的学生专门负责分析,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同一项课题的效率,还往往能够达到1+1>2的效果。这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学生永远也达不到的程度。


05. 观念和认知的不同
(影响指数:☆☆)
不管怎么说,仅以论文数量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秀程度的标准还是有失偏颇的。在一部分人的认知里,我要把一个课题完完整整的做完了,再去发一些高质量的成果,而不是把我的论文像切香肠一样发一堆水刊。而一些人则觉得数量才能决定一切,哪怕再水我也要先发制人,难道十篇论文还抵不过你一篇?对于发表论文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数量和高度。

小编就认识一位之前在香港读博的同学,博士前三年一篇论文都没有发,因为他觉得水论文没有任何意义,科研就是要做一些别人做不出来的成果。但是这位同学在博四的时候猛然发现,内地找教职比起论文内容更看重论文数量。

他当即改变战略,在博四一年把前三年的成果全部拆分发表,一年之内发了8篇论文,做了一年博后又发了6篇论文,两年时间一共14篇,成功上岸并拿到深圳某高校的教职。


06. 智力些许不同
(影响指数:☆☆)
不得不承认,智商更高的人,悟性相对更高,需要给普通人解释两三遍的问题,聪明人可能看一眼就知道怎么解决。对于科研这种高知识密度的活动尤其如此,在同样努力投入的前提下,普通人的成果确实很难比得过悟性、智商都碾压自己的天才。

年纪轻轻就能做出惊世骇俗的科研成果,陈杲、尹希、曹原的等一众中科大天才少年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存在较大智商差异的。尽管施一公曾说过,智商是做科研最不重要的素质,但施一公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他手下的博士生全部都是已经经过多轮智商筛选的清华学生,他们的智商本就已经是大部分普通人的上限。


07. 玄学的运气
(影响指数:☆)
如同最意外的诺贝尔奖得主田中耕一一样,运气在科研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变量。有些人的运气就是好到离谱,无论是做试验的时候一帆风顺,没出任何意外,还是投稿的时候恰好找到了nice的审稿人,哪怕质量差一点的论文也顺利发了出来。运气是科研里面最玄学也是最不可控的变量,尽管对于实事求是的科研影响甚微,但谁不希望自己的运气好一点呢?

上一篇

基金申报实操指南——一看就会版

下一篇

如果医生都去搞科了,要科学家干嘛?

更多资讯

询价列表

暂时没有已询价产品

快捷询价 发送名片
    当你希望让更多商家联系你时,可以勾选后发送询价,平台会将你的询价消息推荐给更多商家。